摄影作品的正气与灵魂
陈宝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精品是什么呢?它的内涵应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就是一张画面蕴含,一种精品境界。它既是摄影人的一种艺术操守,也应是摄影人的一个终极追求。
当今有一句俗话,叫快乐性的“全民摄影”,据说全国有四亿人拿起相机、手机在拍照片。俯首按钮,直观描绘,定格成像,一种快餐式摄影成为当下的时髦。如果把摄影作为一种消遣,频频按钮无可厚非。若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发展,这种原创乏力,缺乏个性的泛泛之作,恐怕撑不起中国摄影的脊梁来。
摄影是瞬间艺术,也是情感的产物。硬科学与软科学的交叉结晶。或静或动,或简或繁,赋予气韵,富有哲理,能体现出一种精神,一种正气与灵魂的雄强浑厚之气!
当代摄影呈多元化趋势,这就使得我们必须用多种思维去广泛吸收、广泛继承,包括国外的艺术也能自然地吸取精华,这样我们的摄影艺术之路就会很宽,但也决不能摒弃摄影传统。
传统是母体,一幅好的摄影作品,既有传统美感的艺术魅力,又要有耐人寻味的“新意”表现。传统注重“画意”的逸气,讲究现代“节奏”的张扬。在点、线、面的画面节奏中,折射出的是摄影家的精神状态,一种生命豪气注入作品,使物体的点线面转换为瞬间神韵。特别是黑白摄影艺术,摄影家要善于发挥用光线、用影调、用层次的优势,以影调的浓淡、丰富的层次、凝聚的意蕴、跳跃的节奏,服务于画面的艺术境界。
一幅作品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展示“自然为美之”的艺术佳构。实践证明,要创造佳作须“发于情性,由乎自然”。也就是文学上讲的“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摄影的学养,我认为比技术更为重要,不要只想到按快门。我们从事摄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已经穷尽了对“摄影创新”的认识。对摄影本身的认识,也是在发展和变化中。要善于把自己学到的摄影知识综合起来,要善于把摄影之外的能量融合起来,文学、美术、书法,都能从不同角度融进摄影。
摄影的原创性要求在继承中突出个性表现。原创不仅对“生活”的强调,更要在继承中发挥“创新”的能动作用。一幅摄影精品,无不凝结着摄影家对生活的高强度体验。这种体验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它包含着摄影家的心理素质、观察思维和想象。应该是独特的、富有鲜活的个性特征。显然,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独特的审美体验形成独特的形式塑造,才是新鲜的、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作为造型摄影艺术强调的仍然是“神”,西方沙龙摄影不仅单纯依靠色块去营造渲染气氛,而是运用“线”的造型和“色”的造型,达到简练、深沉的表现。他们把中国“气韵生动”的艺术语言成功地溶入于摄影之中。
诚然,缺乏个性风貌的摄影家,其作品必然缺乏艺术魅力和生命力。从国内外看,一个摄影家的强烈艺术个性,是决定其风格形成的特征。地域出个性,成功的摄影家难免受其所处的地域和时代的影响,以及时代精神的制约所形成的同一时代共性,在后人眼里这种“共性”是很明显的。例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摄影家吴印咸、张印泉、郑景康以及国外的一些著名摄影家,亚当斯、韦斯顿、哈尔斯曼等,这些大家的作品,其个性是极强烈的。
今天,我们的摄影家比较幸运的多,敢于在前人的艺术基础上不断试探,特别在题材选取上、内容取舍上、佳构变化上、影调配比上“我有我法,自有我在”。是个性风貌,也是创造性表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句话,正体现了摄影多元化的集大成精神。有些人对突出个性风貌摄影作品说三道四,有朋友建议不必在意。他们的意思用庄子的说法就是“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看见什么样的世界。没有体验过冬天的“夏虫”,我们用新技术、新观念让他们体验到冬天;没有见过大海的“井蛙”,我们可以有办法让他见到大海。艺术是多元化的,不会是一条路走到黑。
有一句行话“千镜易摄,一照难求”。抓取触动心灵的瞬间,将自己情感融入意识,使形式表现充满活力,成为表现手段和媒介。
习近平指出:“要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我国早期的新闻与艺术摄影家,沙飞、吴印咸、郑景康、张印泉等,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达到高峰,是不能重复的。当年,解放区一批革命摄影家,他们从写实到艺术,从传统到现代,在风云变幻动荡迭起的年代,构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革命性摄影。从生活之源中撷取升华,在艺术再现与表现中凝聚塑造。达到“神寓形中,神形兼备”之妙。关于形与神的关系,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所研究的重要命题,指出“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道出了精品、孤品的神形所在。今天,我们决不能无视他们的创作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摄影作品不能脱离群众孤芳自赏,不能忽视摄影艺术的审美功能和社会责任感。
新的世纪,摄影家应围绕“中国精神”,以积极姿态投身生活,以自己高品位作品赢得社会承认和支持。今天我们摄影家处在最宽容、最宽松的时代,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放开手脚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个性风貌。
当前中国影坛呼唤精品的产生,似乎始终迂回在传统观念,新的信仰,吸收外来的小圈子里——一种纪实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的交叉创作中。能够传神、传世,追魂摄魄的大气象寥若晨星。摄影艺术发展到今天,可谓大浪淘沙,对于随便按钮的直白之作,不断冲洗,不断淘汰,以至万不留一,能流传并能产生艺术魅力的作品,大都为摄影精品。显然摄影精品就是在历史淘洗过程中留下来的杰作。
习近平指出:“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古人说:‘文者,贯道之器也。’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对今天摄影家来说,应培养醇正人格,确立崇高信念。对题材而言,伟大的事件固然要追捧摄取,平凡题材也会得到升华熔铸,突发事件能有英雄用武,生活小品亦能有上升的根基……你喜欢纪实,他喜欢艺术,有追求现实主义,有张扬浪漫主义,这应是摄影多元化的发展与提倡。
当摄影被称为“复制”的艺术时,它作为一种纯粹而有效的复制艺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它应拥有自己独立的审美趣味和品格。鲁迅先生说过:“创造伟大的作品,须有驰骋天宇的伟大精神!”所谓精品,所谓精神,就是对人生、社会的洞察和悟彻。从创作角度而言,别人只是蜻蜓点水式在生活中猎取表面现象,而你则是直达万丈深渊,沉入生活最底层挖掘提炼。有了这种精神,可在平凡中达到神奇;可在熟悉中达到“陌生”;把平常事件变成为历史深沉底蕴;把平淡生活表象变成负载天地的感人想象;把人们比较惯熟的事物,塑造成富有人生哲理的审美意象。
所以继承摄影传统,不应认为是发挥灵气的绊脚石,而是一种展示生活艺术的手段。显然,在创作中抓住触动心灵的瞬间,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创作意识,使形式表现充满活力,构成自己的艺术倾吐,成为一种手段和媒介。
相反,创作不能亦步亦趋,模仿别人。对艺术兼容择取、兼容并蓄,博彩众家之长,要有站在巨匠肩膀上独领风骚的气魄!那么运用何种理念和手段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呢?这是困扰摄影人的实际问题。人们总希望创造出与前辈比肩的摄影大作。
习近平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现实主义的母体,植根自己的民族土壤,嫁接民族传统和鉴借西方造型语言和技巧,或许是一条路。挖掘感动生命魂魄的题材矿藏,注重吸收新鲜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或许也是另一条路。但生活中感人的事件很多,让人们永生难忘的东西并不多!这种发掘是锲而不舍、常备不懈的自觉行动,在漫长的创作耕耘中,也是对意志、思考和智慧的有力考验。犹如农民无休止劳动、无休止奉献,战胜惰性、战胜自满,永远保持创新姿态,挖掘有生命的沃土,选择自觉喜爱的品格,收获自己的丰硕成果,为中国影坛增加一条播种风景线。
显然,我们在创作中,搜妙创真,就是强调深入生活寻觅新鲜题材——也就是最激越、最能产生共鸣的题材,不能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和内涵的深度。要在写实基础上捕捉、提炼独特的形象感觉,寻求创作兴奋语言和兴奋点。打破习惯性的定式表现手段,抒发自己与时代同步的艺术感受。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更是通向艺术高峰的必由之路。“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在文艺创作领域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他还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为摄影人,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这个问题的提出,不啻于对广大摄影人吹响了登高原、攀高峰、出精品的集结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引用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生动地诠释和鼓荡了全国文艺工作者胸中的凌云壮志。一幅摄影艺术创作成功,我认为有四项基本要素:一,精于构思立意;二,成于瞬间判断;三,美于技巧支撑;四,终于孤品境界。显然,成功的摄影作品,既要强调思想深度,又要掌握娴熟技巧;既要瞬间判断,也要追求“精品”境界。也是衡量一幅有正气、有灵魂的摄影作品所蕴含的生命力体现。
陈宝生 陕西省文联顾问、陕西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电 话:15596000058
202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