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表象延伸出的哲学思考——读张元忠摄影专题《割裂》

泾渭难分明

 

以唐陵为摄影题材的作品比较多,特别是国展连续2次上榜,使这一题材的热度有了不小的提升。但如何以摄影表达摄影师们对这一题材新的解构和认知,却是唐陵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大多未能逃出旅游式介绍的窠臼。如何从平静的历史陈迹中汲取社会养分,从一个侧面引发人们对社会对历史更为宽泛更为深入的思考,张元忠摄影专题《割裂》做出了创新式的突破。

作品以竖劈的方式把涉及主题的人物干净利落地一分为二、留其一半,其强烈的提示性和引导性是不言而喻的,能激发观者一系列的联想和记忆。对于“一半”,人们并不陌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个月亮爬上来”是耳熟能详的优美;“妇女能顶半边天”、“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是情义世界的感悟;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是复杂人生的思辩。而这些精心拍摄的图片,成为作者的一种宣示,用时光之刀分开现在与过去,从而去佐证“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当下”的人类演进法则。

所谓“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当下”就是人类一面享用历史的积累,如开垦的田地、劳动的技术、对自然的认知、各种物资、工具、文字等等,一面又在当下不断发现、不断创造、为未来积淀新的物质及精神文化储备。专题作品《割裂》运用这种半个身子与历史对话的方式,使作品具有了硬性切入的显著特征,表达了一种直抒胸臆的痛快,一种对待历史的坦荡和豪放。

艺术家非常重要的本能就是观看。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入木三分地概括了五千年封建统治阶级所强调的文化鲁迅是一种观看,是对他所处时代的观看。《割裂》是一种观看,是对历史延续到当下的分析。评论家鲍昆认为:在单纯的影像层面浏览,摄影的美学特点都是非常疲弱的。过多的花花草草和毫无张力的平稳构图,表明国人在影像上缺乏具有爆发力的精神挣扎。大家安于类似一个秋后谷场上的秧歌会,用一种秧歌的基本鼓点来争宠献技,而不愿换另一种玩法来表达更多的心情。在对摄影的理性思考上,国人的思维似乎更是混乱不堪,在近一个世纪中,摄影于国人基本归为美术一类,影像的解读方法也是绘画的方法鲍昆《观看再观看146《割裂》的拍摄洽洽是在观看基础上的思考,是在思考之后的拍摄,用摄影艺术独具的特征彰显自己的思维走向和与人不同的观看,使作品爆发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吸引力。

在融入摄影圈子之前,张元忠曾长期担任单位的负责人,养成了勤于理性梳理事物、总体把握现象的思维习惯。在面对摄影对象的时候,这种习惯又发挥了深思熟虑、一探究竟的作用。当他的视线扫描过这些平静的遗迹时,显然关注到一种不同的目标取向。在现实生活中,历史被割裂并不太引人注意,人们只是轻描淡写地看待人类历史的凌乱,证据确凿的文字记载越往前越断断续续,许多古代文明变成口口相传的传说,这其中的误传甚至有意篡改也让历史部分地改变面目,有些则干脆断裂断档,成为难以解释的世界之谜。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成了零碎。这种实实在在割裂应该引起的反思不可谓不重要。因为战争从未消停,核弹逐日增加,杀戮时有发生,当前世界正在进入极度割裂状态。地球更是火山地震、冷暖失常、板块飘移、磁极挪位,人类不安定状况越演越烈,割裂不仅是危机意识,更是发生在身边的冷峻现实。

物质的割裂、消失、转换有山崩地裂、刀剁斧劈的残酷,也有风蚀尘削、水滴石穿的温柔。作品以背景中牧歌式的情调表达了对后一种历史演进形式的期望。留一半给历史,留一半向未来,那轻松的步伐、自由的劳动、平静的歇息,与割裂叠加式地形成影像背后的含义:文明的人类需要自己建设人类的文明。

首页    理论文章    从历史表象延伸出的哲学思考——读张元忠摄影专题《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