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 2025年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摄影大联展

2025 年,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将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中心,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精神为引领,以官网和公众号为载体,继续用网络形式举办第七届摄影作品大联展。摄影作品以各种美好景象为内容,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和精神风貌。大联展从 2024年 12 月 1 日开始投稿,2025 年 1 月开始展出,年底评选。每月上半月为综合类展,下半月为专题类展,于每月5日和20日同时在协会微信群和“秦影”官网发布。

大联展以分会为单位投稿,综合类投稿题材不限、类别不限、彩色黑白不限,单幅为主和少量小型组照(4→8 张)为辅,以提升摄影技艺、主题深化为主,每个分会每月投稿 5 件左右;专题类影展各分会排序安排,每分会上稿量为 30 幅左右:10→15 幅的小专题可上 3 件,16→24 幅中型专题可上 2 件,25→30左右大型专题可上 1 件。专题需附 100-300 字的作品总说明,一张作者工作照;总说明文字、个人简介(100 字左右)另附 word 文档;每幅小图需 50 字以内文字说明或标题,无总说明和小图标题的为不合格作品,不予采用,由协会选用其他会员的专题填补空缺。本期展出的专题类作品安康、交大、省协会李春兰的专题作品。

摄影是光与影的魔法,按下快门的瞬间,定格了世界的万千姿态。摄影师精心构图,只为寻找那个最能触动灵魂的瞬间,将内心的感悟融入到每一张照片之中。让时间在这一刻凝固,成为永恒的艺术珍品。

 

01

 

背篓专线

安康:王兆群

 

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在重庆彻底被具象化了,重庆市政府在扶农助农工作中,为了让菜农们能更方便地到达市区卖菜,专门为他们开设一条连接农村与市区的轻轨专线,被亲切的称为“背篓专线”。为了防止错过下车,这条线的语音播报也都换成了方言:“保岁港到啦,左边的车门打开前,千万不要去挨车门喽,小心被夹到起啦”,在以前,菜农们需要走街串巷寻找摊位,而现在他们乘坐专线直通观音桥商贸中心的菜市场和免费的防空洞菜市场,市场内安排了很多志愿者全程协助,洞外还贴心为市民和菜农提供了茶水服务,除此之外,考虑到许多不善于手机支付,市场还规定了用券买菜,这样既规避了他们收到假币的风险,还能在收摊后统一换成现金。然而,在背篓专线开设初期,也有市民投诉背篓太占位置影响他们上班,但政府却霸气的回应,山城的轻轨不光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扁担。时代的发展绝不会丢下他们。还是那句话,科技的进步本就是为了造福人民,而不是和底层人民抢饭吃。
      重庆,夏天炙热;重庆,四季暖心。

 

 轻轨修到田地头
 

凌晨五点,菜农从四面八方赶往轻轨站
 

排队等候轻轨站第一班轻轨
 

轻轨站安全员帮菜农提背篓
 

菜农过安检
 

轻轨站工作人员帮菜农推车
 

菜农之间互帮互助
 

 菜农在等候上车时攀谈
 

列车上,菜农将蔬菜整齐排放
 

辛苦的菜农在列车上进入梦乡
 

安全员护送菜农乘车,到站后提醒菜农下车

 

鸡蛋和玉米棒
 

车上摘菜,节约时间
 

车上就开始售卖了
 

菜农背篓上电梯,后面好心青年用膝盖顶着,防止背篓滑翻

 
高楼大厦下弯曲的菜农身影
 

市民抢购蔬菜
 

菜农进入免费的菜市场交易
 

一些老年菜农不会手机扫码,没有零钱找给顾客,市场管理方设立公共扫码点,解决正常交易秩序

 

 
 
 

王兆群 男,1961年出生,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安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安康老年大学摄影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九龙坡区摄影家协会会员。

个人感想:摄影不光是个体力活,更是一个脑力活。纪实摄影里,专题更多的是提前想通了,就能拍出来,难就难在提前思考问题,有时候还很痛苦。可以说,想的过程占百分之八十,拍只占二十。一个专题从设想,布局,更改,实施,到拍摄现场的把控,突发事件的应对,主题的提升,都需要不断的调整。期间,还应该多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听取他人的建议,不断完善专题设想。专题的拍摄不是一朝一夕,浅尝辄止,还需要长时间的坚守,长时间的拍摄。就拿 背笼专线为例,我先后四次住在这个小镇,为第二天赶早拍摄,才基本成型。

 

02

 

朴实的爱情

安康:党宏

 

那天周六,我与徒友一起去爬山,路过一个小村,那里零零散散住着一些人家,远远的我看到了一㠉漂亮的小楼门口,一个老大爷将一位老大妈抱起又放下,抱起又放下,反复几次后,将大妈安放在轮椅上,又为她揉肩按背,见此,直觉告诉我这里面一定有故事,于是我走近他们,通过多次聊天得知他们的故事,并经过他们同意后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少部分的生活日常。

故事是这样的……

 

大爷大妈结婚半年后进城拍的结婚照
 

他叫汪学富,住在山的这边;她叫李在菊,住在山的那边。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她在她外婆家相遇,相爱,很快他们领了结婚证,选了一个黄道吉日两家人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就算结婚了,没有仪式,没宾客,唯一一张合影照是在结婚几个月后进城拍的。那年,是1968年。50多年过去,一切从无到有,日子是越过越幸福。

 

翻看当年的结婚照难掩当年的幸福满满
 

2011年,李在菊患上了帕金森病,这一病便是9个多年头。全身肌肉已经僵直,关节变形,她不能久坐,也不能久躺,坐着时每隔几分钟他要把她抱起来松松身骨,躺着时每隔几分钟他要帮她翻翻身,还得时不时的帮她把胳膊和腿拉一拉,有时她一晚上要解十几次小手,有时一次大便他要掏50多次才能拉下。

 

大爷视相册如珍宝
 

午饭时间到了,大爷熟练的做着手擀面

 

为方便给大妈喂食,大爷将面切成面片

 

饭做好后,大爷将大妈从床上抱上轮椅推到门口,并贴心的为大妈系上围脖

 

然后将凉好的面片一口口喂大妈吃

 

喂完饭贴心的擦擦嘴
 

安顿好大妈后大爷才开始吃饭
 

吃完饭赶紧给大妈调整坐姿,缓解不适

 

按摩颈椎
 

调整靠垫
 

拉伸身体
 

按摩拉伸腿脚
 

挠痒
 

将大妈的头发梳的一丝不乱
 

帮大妈排便
 

坐的稍久一点就要休息
 

艰难的把大妈往床上抱
 

放床上帮大妈把腿放平
 

大妈睡觉,大爷坐门口看电视陪着
 

聊起他们的爱情故事,大爷笑得坏坏的,大妈僵硬的脸上一脸娇羞

 

大妈要强一生,被病痛折磨了八年之久,遥望远方她的脸上依然充满温暖
 

远远地看见大爷将大妈多次抱起放下
 

门前的菜地被大爷打理的非常好
 
9年多了,他是她手,是她的脚,是她的全部,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她走过了3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结婚的时候没有承诺,没有誓言,但他们共同肩负起了婚姻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践行着终生相伴的爱情真谛!

 

说起未来,大爷最担心的是怕自己生病照顾不了大妈,虽然日复一日的照顾大妈,78岁的大爷依然充满希望

 

2019年2月,当我再去看望大妈时她已经不能起床了,3月,她走了,可她艰难的跟我挥手告别的样子却一直在我眼前浮现 ……

 

 
 

党宏,女,退休职工,因为户外活动喜欢上了摄影。现为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安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作品在省、市、县多次获奖,也多次入选市级画册,并有多张新闻照片在市报上刊载。摄影理念是快乐摄影,摄影快乐。

 

03

 

过年

安康:吴安全

 

在中国,过年是绕不开的传统话题。旬阳市石门镇的老甘家,每到年关便忙碌起来,准备迎接新年。老甘毅然决定今年仍在楼房村的老宅过年,认为只有那里才有真正的年味。儿女们多次邀请他下山同住,但他都拒绝了,坚持与老伴守护这座老宅和传统记忆。

对他们而言,过年不仅是节日,更是家人短暂而幸福的欢聚时光。然而,在现代生活冲击下,传统大家庭生活正逐渐变化。老甘感慨,过去过年愁吃穿,现在却愁儿孙能否回家团圆,这反映了许多家庭的心声。

尽管现代社会带来便利,但也让人们面临聚少离多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甘家的年更显珍贵,不仅是对传统的坚守,更是对家庭团聚的期盼与珍视。在这座充满年味的老宅里,一家人欢聚一堂,共同迎接新年,祈愿未来更美好。这场景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交织下,人们对家庭团聚的深深渴望。

 

旬阳市石门镇楼房河村坐落在这叠落起伏的大山里。

 

门口积雪环绕的就老甘家的祖宅
 

年关到了,满是沧桑的老宅也挂起了红灯,贴上对联,平添了几分喜庆。

 

生活重心围绕着过年忙碌开了
 

作为家主的老甘坐在火煻边,一边盘算着过年琐事,一边等待着孩子们归来。

 

厨房里,老甘的老伴和女儿忙碌着
 

都是洋溢着妈妈味道的家乡菜
 

终于,游子们在亲人的期盼中回来了。

 

全家人齐聚老屋,家的氛围,年的味道,一切如旧,却一切不似旧。

 

饭后拍张难得的全家福,纪念逝去的岁月,留下来年再聚的期盼。

 

年后,孩子们又各奔他乡,留下的空酒瓶是父母心中的空寂和失落。

 

积雪融化,大地回春,又是一年复始。

 

生活又回归了常态
 

孩子们多次接老甘夫妇下山,可老甘说住不惯城里的楼房。

 

他们住惯了接地气的老屋,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看惯了周边的山水和自己亲手养大的鸡鸭

 

从传统农耕到大规模的退耕还林扶贫搬迁和集约化的城镇建设,老甘夫妇这种依山而居的个体方式还能续存多久

 

 

 

吴安全,男,陕西安康人,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康老年大学摄影学会副会长。

本人2015年开始学摄影,在安康老年大学系统得学习了摄影和后期制作的理论知识,擅长人文和风光摄影,多幅作品在中省市各类赛事中获奖。

 

 

04

 

赶集

交大:刘鸿翔

 

一次去太白山脚下的唐镇,恰巧在路上赶上了一个热闹的集市,体验了古老的西府文化和淳朴的关中民风。

西府的集市是很有特色的,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等物品一应俱全,抬眼低眉处,方的圆的都是锅盔,长的短的都是板凳,高的低的都是木头,东街西街都是摊位……到处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关中有句谚语:八百里秦川熙熙攘攘,一碗燃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放在这集市上,极为生动形象。平常重要的大集通常都会叫“过会”,都必须要搭台唱戏,戏种通常是高亢响亮的秦腔或曲调委婉动听的眉户剧,吸引着大批的戏迷驻足观看。过年前后更为热闹,要闹腾到正月十五方肯罢休。赶集的男女老少带着农副产品到集市上交易,卖出自家的,买进需要的,互通有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古老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浓厚,呈现了一种交互式的生活方式,透射着北方农民农闲时节的悠然与自得。这几年口袋里的钱多了,除了请戏班唱戏,不少男人们总要结伴摆场打牌耍麻将,小赌一把怡情。赶集,它就像关中人喜食的一道油泼辣子,那么辣,又那么香。这种市井味,充满了烟火气。小摊一摆,人来人往,叫卖议价,有看有买。东逛西拐,几多徘徊,熟人寒暄,为的是一见倾心,喜笑颜开。这场面,让人感受到了乡村的热情生动,真实亲切……

 

唐镇集市
 

走过路过不会错过
 

解放鞋在农村仍然很受欢迎
 

卖完自家产的箩箩筐筐,再买点生活必需品回家

 

神秘的藏药吸引了当地农户
 

逛逛集市再吃吃小吃,其乐无穷
 

南方的糯米切糕走进了关中农村
 

全家齐上阵,麻花油茶一碗接一碗
 

即将失传的扎笤帚技艺,引得路人驻足观看
 

烈日下的老两口
 

泡馍炒面一勺烩
 

酱饼西施
 

男人们结伴摆场打牌耍麻将,休闲怡情
 

维族的小伙子也在这里支上了烤肉摊
 
 
 
 

刘鸿翔,退休前为西安交大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编辑、摄影记者,陕西省高校摄影协会理事,西安交大教工摄影协会负责人。其作品参加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国际艺术节“今日丝绸之路国际摄影美术邀请展”、曾获得陕西省好新闻奖(新闻摄影)、西安市高新区首届摄影大赛特等奖、“你好,世界”西外摄影大赛最佳银镜头奖等。

 

 

05

 

冰雪中的丰收

省协会:李春兰

 

查干湖冬捕‌,又称查干淖尔冬捕,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种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早在辽金时期,查干湖冬捕就享有盛名,祭湖、醒网、凿冰、撒网,数万斤鲜鱼脱冰而出,极富民族特色。查干湖冬捕奇观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著名的吉林八景之一。‌

查干湖的冬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传承了蒙古族渔猎文化的精髓,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查干湖冬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当时辽帝最喜欢吃冰鱼,每年腊月,辽王都会率领家眷来当地赏鱼、吃鱼。这种古老的渔猎活动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查干湖冬捕的神奇、神秘与神圣依旧,每年的冬捕活动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2025查干湖冬捕开幕主会场外
 

第23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主会场大门

 

查干湖在蒙语中读“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又称圣水湖。这里的捕鱼分为明水捕鱼和冬季捕鱼两种形式。湖冬捕是最为壮观、最为豪放的场面,也是蒙古马背民族在冰天雪地里独具韵味的一项渔猎活动,这里的渔民被称为“查干淖尔渔夫”。查干湖冬季冰雪捕鱼,是从每年的12月中下旬开网至次年的1月中下旬收网,鲜鱼总产量可达300多万公斤。数九寒天,冰雪天地,近千人冰上作业,几十辆机动车昼夜运输,每天数万斤鲜鱼脱冰而出,最多的一网拉出了21万公斤的肥硕大鱼,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其规模之大,堪称全国之最;产量之多,堪称世界奇观。这里冬捕鱼活动还具有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因而查干冬渔活动造就了灿烂的关东渔猎文化最具色彩的篇章。

 

清晨查干湖冬捕队员选点凿冰
 

查干湖冬捕的千米大网准备下冰洞、静候拉网的马儿

 

查干湖冬捕大网绳下冰洞
 

查干湖冬捕马儿分在千米网的冰点上
 

查干湖冬捕队当天有4个网同时分散作业
 

查干湖冬捕大马罗盘即将上岗
 

查干湖冬捕三匹大马转动罗盘
 

查干湖冬捕随时调配大马,一个人一匹马,迎着晨光潇洒走在冰湖

 

查干湖冬捕开始收网

 

冬日的阳光穿过薄薄的云层,洒在查干湖的冰面上,映照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卷。每当冬捕即将开始时,鱼把头(冬捕队领头人)会在湖面巡视,寻找鱼群。找到鱼群后,冬捕队会在冰面上凿开冰窟窿,使用巨型拖网进行捕捞。查干湖的捕捞量非常大,每年可捕捞约300万斤鱼,其中胖头鱼产量最高,占每年产量的80%。在这片冰雪世界中,一场古老的捕鱼盛宴正悄然上演。清晨,我们有幸跟随捕鱼队上了冰湖,亲眼目睹了捕鱼的全部过程。查干湖畔的渔民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带着渔网、渔叉,踏着厚厚的积雪,迈向冰封的湖面。冰面上的捕鱼队伍,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凿冰、下网、拉网,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渔民们精湛的技艺。渔民们先用冰镩在湖面上凿出一个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冰洞,然后将千米渔网放入洞中。间隔20多米两匹马或者3匹马放拉网绳子,让大网在水下全部张开,随着几匹健壮的大马转动罗盘,渔网缓缓收起,一条条肥美的鱼儿跃出水面,溅起一片片水花。随着渔网的不断收起,鱼儿越来越多,丰收的喜悦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在这片冰面上,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丰收的希望。

 

接近午时两人赶着七匹马收网
 

查干湖冬捕收网、张网作业
 

查干湖冬捕大网的底部,大鱼渐渐拉上冰面

 

大网冬捕到的鱼儿在网中,翻滚挣扎,队员们喜乐辛勤的收货

 

队员们最后的张网,大鱼都留在冰面
 

查干湖冬捕到的大鱼都有专人,迅速装上有水的专车

 

查干湖冬捕队员在选大鱼

 

夕阳西下,渔民们满载而归。冰面上的捕鱼场景渐渐消失在暮色中,但那丰收的喜悦和温暖的氛围,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查干湖的冬捕,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永远镶嵌在冰雪之中,渔民们诉说着勤劳与智慧的故事,他们要在冰天雪地中,用勤劳的双手,收获大自然的馈赠。

 

震惊的查干湖冬捕鱼场,露天自然冰冻

 

忙碌的查干湖冬捕渔场
 

年年有鱼的查干湖
 

次日,走进查干湖渔场让人惊讶,到处都是鱼的世界。有了严冬零下20-30度和冰雪这个天然大冰箱,使生产出来的鲜鱼短时间就变成冻鱼,易于保存和交易。当今,媒体、自媒体、网购平台便捷,用1-2天冻鱼就走进了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这便使得查干湖冬捕成为北方茫茫雪野中一道最为辉煌的风景线。

 

查干湖冬捕开幕前的忙碌
 

走进查干湖冬捕开幕主会场
 

查干湖冬捕队员们走进开幕式主会场

 

查干湖冬捕的装饰冰柱
 

查干湖冬捕祭湖渔猎的壮士
 

鱼是查干湖冬捕开幕的主角,展示队员们用自己双手,编织出的丰收

 

查干湖冬捕的铁锅炖大鱼
 

午时查干湖冬捕铁锅炖大鱼,等你
 

一位远道而来的军人骑行者,在查干湖冬捕主会场展旗留念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查干湖冬捕的方式独特且传统。渔民们世代相传,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篇章。在这片冰雪世界中,查干湖冬捕不仅仅是一场丰收的盛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李春兰、1951年生、江苏淮阴人、中共党员。1975年从5760部队政治部宣传科电影队复员到西安铁路局科研所工作。曾任该所情报室主任、工程师、编辑。1985年毕业于北京人大摄影专科。1992年在西安美术家画廊举办陕西省第一位女摄影家个人摄影作品展。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理事、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图片

图片

专题类作品征稿要求

 
1、单独建文件夹,10-30张,每张有分会名称+作者名+简要说明或标题
2、必须有专题总体文字说明,作者简介和工作照。
3、专题要单张状态,不可拼合为一张,单张作品不低于3m,jpg格式。
4、作品上不许加装饰、文字或标识标记。
5、已经在老摄协获过奖的作品、公众号已发表作品不再重复投送。
6、禁止多人作品放在一起当组照。
7、检查有无违背公序良俗或其他问题。
8、不符合要求的作品,以落选处理。空缺交选用其他会员的专题递补。
 
 
大联展要求各分会集体投稿
个人投稿请投"每日一图"邮箱:
      mrytsg@163.com
    

 

主办: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

 

图片图片

 
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官网网址
http://sspanet.art/
 
 
 
 
 
 
 
 
图片

往期回顾

图片
 
 
 
 
 
 
 
 
 
 
 
 

动态 | 陇东社火独树一帜——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组织二月二张家川恭门镇采风活动

第5期 | 2025年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摄影大联展

要闻 | 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召开主席团线上全体会议部署2025年各项工作

第4期 | 2025年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摄影大联展

第3期 | 2025年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摄影大联展

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主席:新春贺词

要闻 | 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召开总结表彰暨《陕西摄影史》编撰告知会

第2期 | 2025年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摄影大联展

要闻 | 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2024年摄影展览评选结果揭晓

要闻 | 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完成2024年度短视频评比工作

第1期 | 2025年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摄影大联展

 

首页    大联展全    大联展首页    第6期 | 2025年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摄影大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