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期 | 2022 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摄影大联展(专题类)
1
1、神•泉,2013年摄影
2、唐古拉山口的塑像,2001年胶片摄影
3、布达拉宫七座金顶,2001年胶片摄影
4、布宫卫队长,2001年胶片摄影
5、磕长头到大昭寺的两兄弟,2001年胶片摄影
6、收获,2002年胶片摄影
7、果洛第二届文化旅游节,2004年摄影
8、观看果洛第二届文化旅游节表演的群众,2004年摄影
9、江孜宗山下的白居寺,2006年摄影
10、美丽的羊卓雍错,2006年摄影
11、人间天堂纳木措,2006年摄影
12、筑坛城,2010年摄影
13、草原上的精灵,2010年摄影
14、藏北草原,2011年摄影
15、古格城堡,2013年摄影
16、冈仁波齐峰的早晨,2013年摄影
17、珠峰加吾拉山的盘山公路,2013年摄影
18、丙察左盘山公路,2015年摄影
19、怒江峡谷跨江大桥,2015年摄影
20、萨普神山的角峰,2020年摄影
21、纳木错与圣象天门,2020年摄影
22、藏北高原的八月十五,2020年摄影
23、小大人,2020年摄影
24、草原狼,2020年摄影
25、藏狐,2020年摄影
26、藏原羚,2020年摄影
27、岩羊2020年摄影
28、胡兀鹫,2020年摄影
29、行驶在新开通青藏铁路沱沱河大桥上的列车,2006年摄影
30、在布达拉宫前留影,2001年摄影

庄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陕西高校摄影学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主席;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教工摄影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2

春去秋来,四季轮回,陕南农人随着季节的更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既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曾随知青大潮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是一个典型的陕南村庄,山大坡陡、地块零散,我随村民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艰辛劳作,虽然收获无几但也从未放弃。这种特殊的经历让我对农业、农村、农民有了更深切地体会,一份朴素的情感也融入自己血脉。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加剧,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走出大山,去谋取更加绚丽的未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锐减且年龄日益老化,许多土地撂荒,人去屋空,自己曾经下放锻炼的村庄也完全消失成为一片荒野,那些曾经熟悉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劳动场景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种迫切感、使命感促使我拿起相机,拍摄下农时四季的变迁,这既是对陕南农耕文化的点滴记录,也是对自己渐逝青春的一份纪念。















吴安全,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康老年大学摄影学会副会长。
3
丝绸的起源在田野,养蚕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栽桑养蚕,春蚕吐丝,才有了丝绸的华贵美丽。蚕丝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祖先创造开不断发展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4年12月24日在陕西石泉池河镇发现的汉代《鎏金铜蚕》证明了养蚕业在我国的历史。
养蚕人王仁春1953年出生,老伴马黛比他小3岁,家住陕西省安康汉滨区恒口镇双村二组,有两个儿子均已成家,一个在城里上班是公务员,一个在村里是村干部。老王为人热情且健谈,他说:家里每年最少养二季蚕(一季蚕28天左右),一季能收入5000多元,这二年流转了几分地,桑园面积扩大后,还养过五季蚕,随着蚕茧收购价格的提高,相信养蚕收入会好于往年。
前些年镇政府号召村民养蚕,并给予了各方面的优惠和奖劢政策,作为养蚕大户老王获得的荣誉证书一摞摞的,经常有人上门学习取经,省农科所领导还专门到他蚕室参观并现場发放奖金。
近年来收购市場价格波动,劳动力外出务工,桑园面积減少及养蚕成本提高,村里养蚕的人少了,目前村里还有七八户人家养蚕。老王的孩子们看父母亲年龄大了,经常补贴家用,不想让父母亲养蚕,但老王说挣点钱有个人情世故的用起来方便大方。另外也是养蚕二十几年了,舍不得放弃。
养蚕是个阶段性、高强度的工作,短短二十几天,却要付出比平常农活强度高几倍的汗水。在随访的过程中,我曾跟随老王夫妇俩地头采桑叶,蚕房下蚕茧,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们劳作的艰辛。望着他们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心头有无限的感叹。

蚁蚕
喂食照料
梳理

成虫

作茧



卖茧

4

陕西西安南郊有一个青龙寺,青龙寺周边有三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它们是王家村、铁炉庙村、观音庙村。
这几个村子的先民们,祖祖辈辈守着长安城,傍着青龙寺,他们以农耕为生,在此繁衍生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展,村民的耕地越来越少了,村子周围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了,渐渐的形成了城市包围农村的局势,于是一个新的名称出现了——城中村。
西部大开发初期,城中村里面的民居和出租屋成为几十万西飘者寄居和生活的天堂,为西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于种种原因,城中村也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严重影响着西安市容市貌。
为了进一步加快大都市的城市建设,2020年初,西安市雁塔区青龙寺棚户区改造项目房屋征收工作正式启动,从此以后,西影路北侧连绵2公里的连片城中村消失。青龙寺旅游文化区周边将不再有城中村,一个以民生工程为基础,结合唐文化复兴与商业旅游一体打造的现代化“都市生活圈”将在这里诞生。

1、这里的人们,被高楼大厦包围,他们是农民,但已经没有农田可耕作。

3、铁炉庙村因村南有一座铁炉庙而得名,铁炉庙村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村北有青龙寺遗址。
4、观音庙村,因村子东北角有观音庙而得名。

7、一户一户做工作

8、有些村民有抵触情绪,谁要和他说拆迁就发火,见谁怼谁。
9、但是年轻人和孩子们却盼望着早日搬迁。
10、老王祖辈居住在青龙寺旁边,世代务农,在他这一辈七攒八攒,盖起了这座七层小楼,靠房屋出租过着滋润的生活。

11.在落实搬迁政策的前提下,拆迁工作以摧枯拉朽的速度进展。

12、不久的将来,一个以民生工程为基础,结合唐文化复兴与商业旅游一体打造的现代化“都市生活圈”将在这里诞生。

程方,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安康老摄影家协会会员。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与摄影结缘至今。经过艰难的学习和探索,逐步对摄影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随着年龄不断的增长,其他爱好逐渐淡出,唯有摄影兴趣愈来愈浓。对于摄影,认为既是艺术,也是技术;它既能健身,又能养性,更是一种记录行为,通过相机记录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记录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愿摄影伴其度余生。
5

凤翔县陈村镇槐原村,是华夏民族起源地之一,炎帝陵就位于与此一塬之隔的宝鸡市。相传在远古时期,炎帝之母女登曾生活于此。
那个时候炎帝母亲"女登"为蜂农,整日逐花养蜂,居无定所。有一次,炎帝多日不见母亲,十分着急,遂带人打着火把,终于在满岭槐花飘香的槐原找到了母亲。此后,槐原人民为了纪念炎帝寻母的故事,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敲锣打鼓高举着自家特制的排灯成群结队地向圣母庙靠拢,用这种独特的传统唤醒与女登相隔千年的时光。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夜晚,凤翔槐原排灯会正式开始。来自槐原地区四个村子的排灯队伍从四面八方向当地的圣母庙集结,槐原的排灯是一根长木棍撑起的斗型灯,灯体四面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和吉祥祝福话语,上千名村民手举排灯,绵延几里路,在夜色中宛若一条游动的火龙,流光溢彩,非常壮观。
一年一度的槐原排灯古会,是女登文化的活化石,是炎帝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槐原排灯古会的沿袭,对于发展宝鸡文化旅游事业、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高凤翔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1、槐原村远眺

2、村民们在村委会组装灯箱


张兰,宝鸡市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热爱艺术,钟情影像审美的独特感知,倾向影像语言的唯美叙述。摄影理念从心而行,随意而拍,崇尚美好,还原本色。在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秦影”网站《每日一图》网络影赛中多次获奖,在宝鸡市多类影赛中获奖,其作品被国内摄影网站采用,被市级刊物刊登。
6

端午前后,正是宝鸡塬上麦子收割时。放眼望去,到处是麦浪滚滚麦穗飘香。6月12日,在宝鸡市陈村麦田里,一台大型收割机正在“吞金吐玉”,不停穿梭。打包机紧随其后。智能化的高效收获,不断帮助农民朋友们减轻繁重的农忙负担,这些机械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李新景,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老摄影家协会宝鸡分会会员。作品在全国、省、市各层级摄影大赛中入展、获奖。
7
西安客车车辆段
街边商铺
童家巷
道北小巷子

新建火车站
新建火车站北广场


白延生,与摄影结缘40年,曾在西安交通大学从事摄影教学工作,担任交大教工摄影协会及交大老年摄影协会负责人。现为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老摄影家协会理事,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高校摄影协会顾问。1987年入选《陕西摄影人物传》,1999年入集《中国摄影家全集》,2020年入选《陕西摄影100人》。
8


1、尧头老窑场北区,当年的碗窑烧造区。

2、老窑场西湾区,瓮窑烧制区,现有窑炉16座。

3、西区烧造大瓮的老窑炉遗址。

4、周家祠堂,周姓窑工昔日的宗庙。

5、老窑工周信合与祖宅,已是风烛残年。

6、一棵老皂角树见证了老窑场的兴衰。

7、老窑场最后的老窑工—周铁怀。

8、周铁怀师傅制陶坯,手艺精湛。

9、泥坯做成,阳光晾干。

10、刻花工艺很重要,不可马虎。

11、 周家先祖留下的老窑保存完好,如今薪火旺盛。

12、周铁怀师傅烧的一窑粗瓷,品色纯正。

13、窑工周四娃七年前回到周家作坊,传承了传统制陶工艺,制坯烧窑,以此为生计。

14、当年的女窑工王玉香在老窑里织布。

15、窑场的春天焕发出生机。窑工周铁锁以放羊为生计。

16、老窑工周同栓与老伴几十年厮守窑场,不离不弃。

17、周姓制坯作坊遗址。

18、窑场北区—烧造瓷碗的窑炉遗址。

19、窑场作坊区通道。

20、昔日窑工老宅,已是荒败不堪。

21、昔日的繁忙景象已远去,残缸碎瓷话沧桑。

22、600多年古老窑 ,留下了多少薪火遗痕。

屈琳,西北大学党委宣传部从事专职摄影工作,摄影研究员职称,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从1985年至今,为高校大学生讲授摄影、新闻摄影、艺术摄影、广告摄影、大画幅摄影、风光摄影等理论课。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大画幅摄影协会副主席。
38年来,主要拍摄中国西部风光、民俗与风情、人文等题材,钟情大画幅摄影技术与影像创作。在各级报刊、杂志、画册发表摄影艺术作品500多幅,80多幅摄影作品在全国、省市级摄影大展中获得各种摄影奖项。主要奖项有:1999年获得中国摄协全国第十九届摄影艺术展览优秀作品奖;2004年获得中国高教摄影优秀创作奖;2000年,作品《黄河曙光》获国家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2008年,获第一届陕西摄影奖(创作奖);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学术刊物(核心期刊),8幅摄影作品入选《中国摄影艺术年鉴》画册。2012年,出版摄影专著《高原灵境》画册,收入摄影作品200多幅。
征稿要求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