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选萃    专题首页    《云端上的白马藏族》 摄影:马晓萍

《云端上的白马藏族》 摄影:马晓萍

图一:白马藏族80岁的非遗传承人班建华老人和他的老伴在交流白毡帽缝制细节。
图二:白马藏族人能歌善舞,信奉大自然,生活在云端村庄已成他们心中美好家园,他们用古藏语歌唱来倾诉先民故事和习俗。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度过了童年时光,长大后,心领神会的又成为跳舞中一员传承白马藏族奇特的文化。
图三:白马藏族小伙余扎西和汉族姑娘刘嘉欣喜结良缘,随着时代的发展,白马藏族近几年来打破旧规允许和汉人通婚。
图四:白马藏族余扎西家人好友聚集门前,翘首以盼以白马藏族仪式迎接新人的到了。
图五:回到村里的年轻人和老人交谈。
图六:回到家乡的青年准备参加“池哥昼”活动。
图七:每年一度的“池哥昼”活动开始了。
图八:小辈见老辈人拜年问好。
图九:一户不漏的去拜年消灾。
图十:山上白马人围着篝火唱歌跳舞迎接年的到来。

 

《云端上的白马藏族》

 

 

   在甘肃省平武县西北部有白马、木座、木皮、黄羊关4个藏族的乡,这里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统称为白马藏族,“白马”是古藏语的意思,汉语的意思是“藏族的兵”。白马藏族属于藏族的一个分支,居住在九寨沟的高山上,被称之为云端上的藏族。

  相传公元6世纪的某一天,吐蕃王朝东征大军与唐朝的的军队在九寨沟一带相遇。于是,一场昏天暗地的短兵相接的激战开始了。最后,这场战役以吐蕃王朝的胜利告终。奇怪的是,这支队伍且没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远被遗忘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他们躲在高山森林里,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时光在飞快的流逝,为了能够记住“藏兵”这个特殊的身份。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白马”。至此,深山老林就变成白马藏族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园,但他们用古藏语歌唱或讲述先民故事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白马藏族的服饰十分独特,不论男女,头上都戴一顶盘形,圆顶。荷叶边由羊毛压模后制成的白色的毡帽,并在帽顶侧面插上一只或几只白色雄鸡的尾羽做饰物。白马藏族不信奉佛教而信奉自然神,其中最崇信的是称为“叶西纳蒙”的一座神山。长在神山上的树都是神树,这些树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实际上这既是森林里动物真实的生活状态的翻版,也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形式。

  白马藏族的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都不同藏族。白马族人会说藏语,却不识藏文,不信藏传佛教,却信仰太阳神、山神、火神、五谷神。他们不修庙宇,不供佛像,却只在家供奉祖先牌位。在新年里,白马人都要跳他们的传统舞蹈——“池哥昼”。他们带着木雕的面具,扮成“山神”、“菩萨”、“小丑”等摸样。以鼓乐为主要伴奏的乐器,载歌载舞,挨家挨户去舞蹈,旨在祭祀神灵,祈求平安,避灾免罪,迎接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平平安。

 

图十一:白马人不信仰藏传佛教,只信仰大自然。

 

图十二:白马人从小就能歌善舞,传唱白马族语歌曲。

 

图十三:春节期间,白马藏族小伙戴上标志性面具走村串户跳起“池哥昼”

挨家挨户去拜年,祭祀神灵,祈求平安。

 

图十四:从外面打工回乡的年轻人和守家的老人。

 

图十五:等待“池哥昼”等待神圣时刻的到来。

 

图十六:回到家的姑娘亲手掌勺为家人做饭。

 

图十七:俩姑娘在挂满玉米的阁楼上自拍留念。

 

图十八:农闲时的白马人在做养蜂箱。

 

图十九:热烈奔放的驱邪保平安“池哥昼”舞蹈。

 

图二十:入户欢歌,意在为村民驱鬼求平安。

 

图二十一:山顶上欢快的“池哥昼”舞蹈,庄重热烈,,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和顺。

 

图二十二:头戴面具,扮成“山神”“菩萨”“小丑共”等模样,挨家逐户地去跳舞驱邪消灾。

 

图二十三: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图二十四:一家人的团圆照。

 

图二十五:一家人为过年准备腊肉。

 

图二十六: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去拜年的白马人。

 

图二十七:扎西多吉一家人在为前来拜年的人们准备饭菜。

 

图二十八:转山祭拜山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图二十九:走村转山的“池哥昼”队伍。

 

 

 

个人简介

 

      马晓萍,女,大学本科,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利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女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陕西省民俗摄影协会副秘书长,咸阳市摄影家协会理事。